2024年初联想宣布了X12 Detachable/Tablet的二代计划,将配备Intel新一代Ultra芯片。而在这上半年时间里,宣布之后似乎没有任何一点动静,很像要鸽的样子。然而时至7月某日,突然一个值友的评论让我立马跳到电脑前开始“折腾”。

官方产品宣传图片

前情提要

2021年,从之前的X1 Tablet 2nd升级到了X12 Detachable/Tablet,并写了文章小叙了一下【本站首发】X12 Detachable/Tablet开箱和评述和一些选购认知。时近三年(2024年初),联想宣布了该机型的二代计划,将配备Intel新一代Ultra芯片。而在这2024上半年的时间里,宣布之后似乎没有任何一点动静,很想要鸽的样子,然而时至7月某日,这篇文章突然一个值友的评论让我立马跳到电脑前开始“折腾”。

上架上货

从年初开始,虽没有专门期待这款新一代,但也还在关注。终于在7月份,经值友的提醒,这货上架了。
ThinkPad X12 Gen 2 Detachable (12″ Intel) | Versatile Laptop-Tablet Hybrid | Lenovo US

目前这款美国官网销售,原价就不说了,八通道的价格大概丐版在$1360左右,差不多¥9700档次。当年一代的情况,八通道折合¥8200左右,国内行货¥8999。所以如果这一代在国内上市,估计会从¥9999起跳。目前美国官网上开了四款,除了CTO机器可以按需定制($1144起),大概三个月的生产发货周期,还有三款分别是Ultra 5 134U+16G+512G、Ultra 7 64U+16G+512G和Ultra 7 164U+32G+512G,基本现货。八通道的价格分别是$1367、$1527和$1612——如果对应到行货,¥9999、¥11999和¥13999(这个可能会配1T硬盘),心动(痛)了么。这里有机型全部配置情况书,可以参阅并配置自己的CTO。

关注别的

这是整机的情况,可是谁关心整机啊。当我收到值友提醒的时候,除了第一时间关注了成品机型情况,第二时间就去关注HMM了——为什么——因为一代二代外形完全没变,你能说内部变化很大么?打开support,找到hmm(全称hardware maintenance manual,硬件维护手册,教你怎么拆装机器和明明白白说明机器的组件、部件等信息),翻来一看——卧槽,这嗯啊的completely啥都没变——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只换一块主板就把这事搞定了呢?

带着这个想法,继续在support里摸索parts备件库——这次可真是专门关注了一下。隔着几天分别查,最终终于有了主板的情况,按照我的实际需求,一块Ultra 5 134U+32G成为目标。但是在美国官网买联想的东西,必须美卡私址——国内卡不能支付、转运仓地址会被砍单——那就只能找代购途径,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到货

经历了折腾来折腾去的代购、邮寄、报关、交税,终于在十一这一天拿到了板子——为祖国妈妈庆生。仔细端详板子,这可真是completely什么都差不多。

对比一代主板

激动地拆开原来的机器,内心的活动是:老骥可能要换人伏枥了。要换下风扇,备上硅脂;要换一块PCIe Gen4 x4的固态SN740作为新的硬盘(上一代是Gen3x4的SN530)。仔细端详一下新的主板。

Ultra 5 134U & 16GB*2 LPDDR5x-6400

CPU比之前的i5 1130G7的DIE大了一点点。

JHL9040R

雷电4的Retimer从JHL8040升级到了JHL9040。

主板背侧

背侧排布了声卡ACL3306,USB-PD控制芯片TPS65994和功放芯片TAS2781。

接口位置完全一致

一切就绪,去掉风扇,对比一下,除了WLAN卡右侧的BIOS芯片布局和右下侧的安全芯片(新主板的那颗黑芯片被磨码或者根本没有打标)略有不同,其他基本一致。

A壳和众多附件板线

然后新主板安装、插线,以及“插电、开机”(某厮名言)和不出意料的各种嘀嘀嘀——一嘀嘀日期,日期初始化;二嘀嘀型号序列号,没有机型没有序列号;三嘀嘀唯一编码,备件板没有UUID。用了一上午时间,找了ThinkPad Hardware Utilities终于写入了机型序列号和唯一编码。中间还一个插曲,有些U盘会被识别为硬盘而有一些则被识别为可移动设备,而工具制作启动U盘是无法识别前者的,进而不能修改EEPROM——好一通折腾,才能正确写入EEPROM数据。

九九第八十一难

要说这一道一道坎,国卡转运仓无法美官下单,找代购是一难;往国内转运转了两个月一直催催催算一难;好不容易转运发货担心不让出口(美帝的出口管制)不让进口(价格过高、报关被驳)算一难;主板没有型号序列号唯一编码怎么写也写不进去算一难。然而这最后一难真的是在劫难逃:

码写入了,固态装好了,Windows 11安装妥当(正赶上24H2镜像发布),系统更新一遍,再上Lenovo Vantage更新驱动,最后发现了三个不匹配和一个不稳定:一是前后摄像头有驱动能识别,但是只能调起前摄像头同时切换拍摄模式的时候还会报错;二是USB扩展子板功能不全只能充电和USB,没有USB4没有USB-DP(显示输出);三是手、笔触摸完全都没了(连未知设备都没有);四是无法判断风扇是否能够压住CPU的热量(良好硅脂后,低负载温度50-60度,烤机直接90度并且频繁触发降温调度)。这么一琢磨,磨具虽然没变,但是其实周边都也都跟着变了——摄像头像素升级了,所以有问题一;雷电主控芯片升级了,以前是8系列现在是9系列,所以扩展子板部分功能不兼容,于是问题二;最初看屏幕分辨率没有变化,屏幕参数没有变化,的确新款还是N123NCA-GS1,可是由于CPU上的I2C芯片发生了变化,屏幕触控芯片的上联发生变化,老屏幕触控必然无法使用,于是问题三。这么看,这一难无论如何也过不去了。

思索再三,恢复原状,新主板打包装箱。

机型再思考

上一篇简单叙述了一下这种机型的定位——笔记本当然是要首先轻薄其次性能。这几年用下来,个人认为轻薄还要加一个定语“小”——尺寸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而从古早的ThinkPad Helix到X1 Tablet再到X12 Detachable,无不践行着足够小这个事情。除了机型形态,当年也是非常喜欢X1 Nano这款机器。

但随着X1 Nano告别合并到X1 Carbon产品线,X1系列则完全没有14寸以内的机型,X系列也从当初的12寸长到了13寸,于是轻便小的机器现在都这么难了么?隔壁田字牌的小巧机型则走向了ARM芯片。那么市场拐点开始平板、笔记本上下一致了?11-13寸这块区域基本是要向平板看起而非传统x86笔记本么?另外还有柔性屏的冲击,X1 Fold首先尝试了折叠,包括“奏折三折屏”,折叠屏目前始终没有解决很好的是交互问题而不是那个折叠轴技术问题,到底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姿势发挥柔性屏(而不是折叠)的优势使得笔记本也好、平板也好乃至手机都能有更好的人机交互。难道真的只有到了卷轴柔性屏才尘埃落定么。

隔壁D家的产品线,XPS系列的2-in-1形态已经下线了,Latitude还有9340和新的9350续作,但已经上到13寸;而H家基本啥也看不到了。三大PC厂家既已如此,这个形态将来如何走,前途黯淡。

小,让我想起了我对某些执着于小尺寸iPhone果油的评价:其实他们在于的并不真的是小,而是尺寸够小拿起来方便,如果同样够小尺寸里能够给出Max的屏幕尺寸甚至Mini的尺寸,谁人不嗨皮?谁还会拿一个6.9寸?无论是笔记本(X12)、平板电脑(iPad Mini)还是手机,屏幕始终是人机交互中的重要环节,用户该怎么选择,厂商该如何决策,这盘棋该怎么下。

总结

最终还是受周边设备的阻碍,只能做到机器的基本可用而无法完全实现所有功能,所以文章标题用了括号1.5代而非完整二代;最终还是倒回一代所有,所以文章标题“差点国内首发”。

这看起来也许很折腾,花了钱都不说了,但我觉得,又不止于折腾——有谁曾经想过笔记本可以更换部件升级换代?而这在以前的ThinkPad也是无法做到的,每一代产品不在外观上做一点改变市场不会买账。而在今天的市场状态,推陈出新更要考虑成本核算,销量不好的产品能少开模就少一块成本。本次的折腾,或许还就是再续十多年前未完成的梦——买屏买板买壳凑足所有配件攒一台x200t。

我这命运多舛的小黑又多了一舛。